来源:中国旅游报 发表时间:2025-09-10 浏览次数:1
红色研学是将红色资源与体验式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,是青少年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。今年以来,各地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,推出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线路,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研学活动,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进革命场所,重温革命历史,聆听革命故事,弘扬伟大抗战精神。当前,红色研学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、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,正激励着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
2023年8月,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《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,旨在全面实施“时代新人铸魂工程”,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。在多方努力下,红色研学传承红色文化、赓续红色血脉的成效显著。红色研学助力巩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,增强了青少年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感,筑牢了理想信念之基。在众多革命遗址现场,如陕西延安窑洞、山东临沂岱崮革命遗址群、贵州遵义会议旧址、四川泸州四渡赤水战役二郎滩渡口、江西井冈山黄洋界哨口等,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感悟艰苦奋斗、群众路线、敢于胜利等优良作风,这种实在的体悟比书本说教更能让青少年深刻理解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,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,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”。红色研学助力实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,通过“重走长征路”“红色故事巡回宣讲”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等实践活动,青少年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,而是历史的“参与者”,这种角色代入、深度体验的红色研学活动,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引发了情感共鸣和红色基因的传承,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追寻红色足迹,铸就精神长城,红色研学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入脑入心。实践证明,红色研学可以让广大青少年在“历史现场”的“大思政课”中汲取奋进力量。通过创新红色研学方式,能够吸引更多青少年自发走进革命遗址,自觉接受红色教育,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、可感知的现实。这种沉浸式红色体验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,引导青少年主动去探寻革命历史事件、革命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,实现了从“要我学”向“我要学”的转变,让伟大抗战精神真正走进了青少年的内心。
红色研学传承红色文化、赓续红色血脉的形式更加多元,方式更加现代化。大型红色演艺项目《最忆韶山冲》,采用诗词和歌曲的形式,再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成长和革命历程,演绎了乡音与乡情不变、信仰与奋斗永恒的创作主题。江西于都的红色舞台剧《长征第一渡》,结合声、光、电等科技手段,模拟出江水、瀑布、铁索桥、雪山、战火等历史画面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,为红色研学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如江西井冈山的红色主题实景演出《井冈山》、重庆市磁器口的红色历史剧《重庆·1949》、贵州贵阳的数字演艺《红飘带·伟大征程》等,这些艺术作品以生动的叙事和丰富的表现手法,将红色文化故事化、形象化,让广大青少年在欣赏艺术的同时,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。
红色研学架起了回望历史与精神传承的桥梁。未来,以研学之火燃精神之炬,就要进一步完善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,避免过度商业化、形式化,加快形成红色研学从外部“输血”到内部“造血”的内生增长机制;形成规范与发展并行的顶层设计,创新红色研学的现代表达方式;加快红色研学的主体培育,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红色研学发展体系;加强红色研学的区域协同,推动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,让红色研学更好服务于国家繁荣、民族复兴和青年成长。(作者:韩元军,单位:中国旅游研究院)